国有大行首次关停信用卡App,银行业正从数量竞赛转向效能比拼。中国银行带头整合功能至手机银行,背后是监管推动与用户习惯变革的双重逻辑。这场瘦身运动将降低30%-50%运维成本,让用户享受更流畅的一站式服务。
你的手机里还躺着几个银行App?当中国银行宣布关停独立运营13年的"缤纷生活"信用卡App时,这场始于中小银行的"瘦身运动"正式进入国有大行时代。2024年超10家银行相继整合信用卡功能,北京农商银行"凤凰信用卡"、渤海银行信用卡App相继退场,折射出银行业从"App数量竞赛"到"服务效能比拼"的战略转折。

国有大行"风向标":中国银行关停"缤纷生活"事件解读
中国银行9月28日的公告具有里程碑意义——作为首家关停独立信用卡App的国有大行,其将"缤纷生活"全部功能迁移至手机银行的动作,比中小银行晚了7年却影响深远。回溯时间轴:2023年12月渤海银行率先关停信用卡App,2024年3月北京农商银行跟进,到9月国有大行入场,形成清晰的行业传导路径。

这种"中小银行试水-股份制银行跟进-国有大行落地"的扩散模式,印证了信用卡业务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,这标志着信用卡贷款占比下降背景下,银行开始重新评估资源投入产出比。
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:关停潮背后的逻辑
国家金融监管总局9月发布的《关于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》成为直接推手,其要求对"低效App"强制清理。但更深层动因来自市场规律:中国互金协会数据显示,多数银行信用卡App月活不足百万,与动辄上亿用户的手机银行形成鲜明对比。

成本效益失衡是核心矛盾。独立App年均运维成本超千万,但用户打开率持续走低。年轻客群更倾向在手机银行完成所有金融操作,信用卡App的独立价值被削弱。苏商银行研究员高政扬指出,当信用卡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从2018年的9.3%降至2023年的6.8%时,资源重新配置成为必然选择。
数字化转型的分水岭:从"跑马圈地"到"存量优化"
2017年平安银行率先整合信用卡功能时,行业仍处数字化启蒙阶段。2024年的整合潮则呈现三个新特征:监管政策明确划定红线、国有大行加入战局、技术架构转向中台化。宁波银行早期仅做功能迁移,如今中国银行的整合则涉及数据中台重构和智能风控系统升级。

这种演进揭示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:初期解决"有无问题",现在要解决"优劣问题"。北京银行同步关停直销银行App的案例表明,整合已从信用卡扩展到全渠道业务,反映出银行对数字化投入的评估标准从覆盖率转向转化率。
用户与银行的共赢之道:整合后的挑战与机遇
短期内用户面临操作习惯改变和数据迁移焦虑,但长期看将获得更流畅的体验。统一入口意味着账单查询、还款、积分兑换等操作不再需要切换App,风控系统整合也能提升交易安全性。对银行而言,运维成本可降低30%-50%,更利于聚焦场景化服务创新。

娄飞鹏预测,随着中国银行破冰,其他国有大行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跟进。但关键不在于"关停多少App",而在于如何通过手机银行承载差异化服务。渤海银行在整合后推出的"场景化额度"功能,正是这种思路的实践。
未来展望:数字化转型的下一站
这场"瘦身运动"本质是金融服务从工具数字化迈向生态数字化。下一阶段竞争焦点将转向:手机银行能否实现信用卡服务的个性化定制?开放银行模式会否成为新选择?北京银行直销银行App的关停提示我们,当API嵌入成为可能,银行服务或将彻底突破App形态的局限。
银行App的减法背后,是服务能力的加法。当用户不再需要记住哪个功能在哪个App时,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才算开始。这场始于信用卡App的整合浪潮,终将重塑银行业的全渠道服务生态。
事件发生于2025-10-15 河南省,南阳市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:家长人和事,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,无商业用途。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