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家河南的品牌方花费5万元请来了一位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带货,结果只卖出了58双鞋。品牌方原本以为能大赚一笔,备了上百万的货物,最终却损失惨重,不仅库存积压,还损失了那5万元坑位费。
这件事引发了广泛讨论,许多人对网红表示不满,同时同情商家。但有人认为双方都不值得同情。一双几十块钱的鞋,不仅要支付高额坑位费,还要被抽成,这种条件下还能赚钱,说明成本可能非常低。因此,品牌方找记者诉苦的行为显得有些矫情。
从本质上讲,这家品牌方是希望通过网红流量实现一夜暴富。这更像是赌博而非做生意。他们以为花5万元就能获得巨大回报,结果却发现现实并非如此。这个倒霉的商家碰到了吹牛的网红,翻车后开始哭诉自己被骗了。
事实上,很多直播间的数据并不真实。在线人数、点赞数等都可能是通过机器人刷出来的。有些订单看似一上架就卖出上百单,但实际上可能是一个账号反复下单然后退款。真正卖出去多少,没人知道。
粉丝数量也不再是可靠的指标。有些网红虽然有上千万粉丝,但这些粉丝可能只是僵尸粉或临时关注者。真正有价值的粉丝粘性高且调性准确,这样的小博主反而能接商单接到手软,月入过万。
关于“坑位费”模式,它本身就充满了风险。有些主播拿到坑位费后,在直播间里随便提一嘴产品,连功能都说不清楚,这样自然不会有多少人购买。这种模式下,商家先押注,押对了血赚,押错了血本无归,而主播则稳赚不赔。
信息不对称也是问题所在。商家看不到主播的后台数据,只能看到表面情况,无法分辨真伪。最终,往往是网红稳赚,而商家输得底裤都没了。去年千万网红“太原老葛”的诈骗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直接导致两家公司破产,工人解散。
为了避免类似情况,商家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保底销量和未达标退款比例,拒绝任何模糊条款。即便有合同,也很难保证万无一失,但至少能尽可能挽回损失。例如,某明星带货案例中,虽然成交额只有278元,但通过合同最终判赔13.9万。
直播带货的本质还是销售,人、货、场缺一不可。即使主播再红,如果货不行或价格没优势,也难以成功。有时候,几十个商家争抢一个大主播的坑位,不如找一些粉丝粘性高、带货风格实在的小博主,后者更有可能真心推荐产品。
花五万卖58双鞋的事件揭示了虚假流量时代的弊端,急于求成的商家和不健康的合作模式共同酿成了苦果。潮水终会退去,裸泳的人该上岸了。
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,本文来源于:雷科技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,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。